English

中国向高科技挑战

1998-08-26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提起“863”计划,许多人听着都会觉得耳熟,可到底什么是“863计划”,它是如何制订,如何实施,它已取得了怎样的成果,这些问题未必任何人都能回答得出。一向爱看小说的我,在朋友的极力推荐下,试着翻开了《中国863》,随即我便被它深深地吸引了。

1986年3月3日,针对美国“星球大战计划”出台,四位一生以国家大事为己任的老科学家,上书邓小平,高声疾呼:“为了中国人的21世纪,务必尽快发展我们的高科技!”第三天,邓小平便作出批示:“此事宜速作出决断,不可拖延。”接着,中共中央政治局批准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即“863计划”,并拨款100个亿,在生物、航天、信息、激光、自动化、能源、材料七个领域,开始了中国高科技——“863计划”的实施。于是,一场旷古未有的科技大革命在古老的中国大地上悄悄发生了。

《中国863》一书中对长达11年之久的“863计划”的全过程作了客观的反映,对中国高科技走向市场、挑战世界的悲壮历程作了精彩的描述,为我们塑造了一群代表当今中国最高科技水平和真正科学精神的鲜为人知的中国科学家的形象。书中介绍了负责组织实施“863计划”的原国家科委副主任朱丽兰,从她的出身,异国求学,到1985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所长,直至1986年7月1日开始担任国家科委副主任,全权负责组织实施“863计划”。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位大胆泼辣,有很强独立意识和自信心,在工作上严于律己,实事求是;在科研上一丝不苟,全力以赴的女科学家、女领导者的形象。正是在她的带领下,“863计划”不但一步步地走上了正轨,而且已经取得了诸多骄人的成绩。书中介绍了享有“杂交水稻之父”之称的农业科学家袁隆平是如何研制出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介绍了苦心钻研分子病毒学,解除疾病对人体伤害的中国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所长侯云德的奋斗事迹;介绍了在人类基因学研究领域的科学家们为中国的基因研究作出的种种努力;介绍了为了中国的机器人,为了中国的自动化,被人称为“中国机器人之父”的“863计划”自动化领域的首席科学家蒋新松把生命奉献给祖国科学事业的感人事迹;书中还介绍了新一代科学家、北京大学的陈章良和清华大学的吴澄……正是许许多多无私奉献,勇攀科学高峰的科学家、技术人员经过11年的艰苦努力,“863计划”所设定的生物、航天、信息、激光、自动化、能源、材料七个领域均分别不同程度地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成就,掌握了一大批重大的关键技术,有部分成果还实现了商品化、产业化,从而对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并逐渐形成了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技术研究和高技术开发的战略格局。

今天的中国正处于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所带来的大变革时代,机遇和风险并存,希望与危机同在。从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到今天全世界的高科技竞争,中华民族毕竟走过了数千年的艰难历程。尤其是在改革开放的紧要关头,中国人民举起了“863”这面高科技的大旗,成功地跨出了最为关键的一步,使我们终于又重新站到了向现代化强国冲刺的新的起跑线上。

在认真地读过此书之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从未像现在这样强烈地感受到今天中国的前进与发展是那么的来之不易。中国是一个世界大国,但还不是一个世界强国。要强国,要屹立于世界优秀民族之林,我们就要继续高举“科教兴国”这面大旗,只要我们不放弃希望与梦想,我们便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古文明的太阳一定会从东方再次升起,中华民族强国的梦想,一定会实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